■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海口市妇女儿童医院) 韩铁超
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当孩子需要进行手术时,那颗悬着的心总是不自觉地被“麻醉安全”四个字牵动。有些家长担心麻醉会影响孩子大脑发育,还有些纠结于麻醉方式的选择。
一、术前准备的关键细节
小儿麻醉前的准备工作需要家长与医疗团队紧密配合,尤其要重视与麻醉医生的深度沟通。除了通过院内杂志、影片和手册帮助患儿及父母全面了解手术流程外,家长需主动告知孩子的过敏史、日常用药情况以及特殊健康状况。需特别注意严格遵循麻醉前禁食禁饮要求,手术前应严格遵循 “术前6-8小时禁食(固体食物/奶),术前2小时禁饮(含清水)”,若孩子近期存在感冒咳嗽、发热等呼吸道症状,必须及时说明具体情况,这些因素可能直接影响麻醉方式的选择与调整。麻醉医生会重点评估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功能,结合家族遗传病史来制定个性化方案。对于存在焦虑情绪的患儿,可通过服用安全有效的镇静措施实现平稳诱导,同时注意观察患儿与父母分离时的情绪反应。整个沟通过程中要始终让患儿感受到关注,用适合年龄的语言解答疑问,消除其对未知过程的恐惧感,从而为手术创造最佳身心状态。
二、术中守护的“科学密码”
手术室里的麻醉监护系统如同精密的生命雷达,实时捕捉孩子的心跳、呼吸、血氧等关键指标。麻醉医护人员会根据这些数据动态调整药物用量,就像给沉睡中的孩子系上隐形的“安全绳”。
面对不同的手术需求,麻醉方式的选择需遵循科学原则。对于时间较短的检查项目,可能采用 “睡美人” 式的静脉麻醉;对于需要深度镇痛的手术,会采用吸入麻醉,如同给孩子戴上氧气面罩。某些四肢手术还可运用神经阻滞技术,让孩子在清醒状态下完成治疗。对于存在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孩子,麻醉团队会启动脑氧饱和度监测,确保脑部供血维持在最佳水平。同时,麻醉医师会采用多模态神经监测技术,实时评估患儿的意识深度与脑电活动,避免过度麻醉对未成熟神经网络的不良影响。
三、术后复苏的温暖护航
当孩子从麻醉中逐渐苏醒时,家长的守护方式直接影响恢复质量。首先要学会观察“苏醒信号”,孩子扭动身体或发出哼唧声时,不要急着喂食喂水。这个阶段可以握着孩子的小手轻声安抚,但要注意避免剧烈摇晃或大声呼唤。孩子术后出现异常哭闹或认知反应迟钝时,需警惕罕见的中枢神经敏感反应。此类情况可通过术后脑功能筛查及早识别,绝大多数孩子在营养神经治疗后可完全恢复。
饮食恢复要像攀登阶梯般循序渐进。从清水到米汤,从果泥到软面条,每个阶段都要观察孩子的吞咽反应。疼痛管理更需要智慧,不要擅自使用退烧药止疼。
麻醉安全是场需要医患携手的生命守护战。当我们理解每个环节的科学原理,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就能为孩子筑起最安心的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