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健康/科普 2025年03月20日

抗抑郁药会成瘾?抑郁症用药十大误区

  ■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倪雅丽

  截至2024年,中国约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终生患病率6.8%,居精神障碍疾病负担之首,每年约28万人因之自杀。抑郁症治疗手段包括服用抗抑郁症药物。但抗抑郁症药物的使用在公众中常伴随误区,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那么,公众对抗抑郁症药物的误区有哪些呢?

  一、抗抑郁药会让人上瘾

  抗抑郁药本身不具有成瘾性,但突然停药可能导致“撤药反应”(如头晕、头痛),常被错认为“戒断症状”。患者应遵医嘱逐步减量,而非自行停药。

  二、吃药后情绪会立刻变好

  抗抑郁药通常2-4周起效,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起效滞后与药物调节神经递质的机制有关,患者应耐心等待并定期复诊调整剂量。

  三、药物只是掩盖症状,治标不治本

  抑郁症与大脑化学物质失衡有关,药物通过修复神经递质功能,恢复生理基础。但药物治疗常需结合心理治疗,共同解决生物与心理因素的问题。

  四、副作用太可怕,不如不吃

  副作用因人而异,多在用药初期出现并随时间减轻。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选药,如对性功能敏感者可选米氮平或安非他酮。

  五、一旦吃药就得终身服用

  多数患者治疗周期为6-12个月,重度或复发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停药需遵医嘱逐步进行,同时配合心理干预,降低复发风险。

  六、吃药会让人变得麻木或失去自我

  用药目的是缓解过度悲伤或焦虑的情绪,而非扼杀正常情绪。若出现情感麻木,可能是剂量不当或药物不适,需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

  七、只有重度抑郁症才需要吃药

  是否用药取决于症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功能损害情况。部分中轻度,患者如心理治疗无效,也可能需要药物治疗。

  八、抗抑郁药对青少年不安全

  部分药物(如氟西汀)对青少年有效,但需严格评估风险并监测。美国FDA要求在说明书中标注“可能增加青少年自杀意念”,但未禁用,需权衡利弊后使用。

  九、所有抗抑郁药效果都一样

  忽视药物个体化差异,认为换药无效即视为治疗失败。不同药物针对的神经递质不同。约1/3患者对首种药物反应不佳,需通过基因检测或换药寻找最佳方案。

  十、自我调节可以完全替代药物

  患者认为运动、冥想或饮食调整能治愈抑郁症。非药物干预对轻度抑郁有效,但中重度患者需药物辅助恢复生理功能。药物+心理+生活方式治疗效果最佳。

  小结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抑郁症也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抗抑郁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正确认识抗抑郁药的作用与局限,有助于患者更理性地参与治疗决策,最终提高生活质量。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国际旅游岛商报©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

国际旅游岛商报健康/科普 A06抗抑郁药会成瘾?抑郁症用药十大误区 倪雅丽2025-03-20 2 2025年03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