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健康/科普 2025年03月20日

中医冬病冬治原则

  ■海南西部中心医院中医科 杨显冬

  随着中医药的普及,冬病夏治成为夏季热门的中医养生方法,而冬病冬治作为它的补充和延续,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也成为了人们在冬季所喜欢的中医的养生疗法。 

  一、什么是冬病冬治?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冬季自然界阳气内藏,人体阳气也相对虚弱,此时进行调理,可顺应自然规律,借助冬季自然界的阴气来滋养人体阳气,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冬病多因阳气不足,寒邪侵袭所致。冬季采用温热的治疗方法,可直接温阳散寒,驱散体内寒邪,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从而改善病情。

  二、中医认为的“冬病”有哪些?

  多发或加重于疾病易在冬季人体阳气相对虚弱时发病。例如:

  呼吸系统疾病。反复感冒、畏寒、乏力等亚健康状态为主,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腹痛、消化不良、腹胀等胃肠疾病;

  筋骨关节相关疾病。颈型颈椎病、肩周炎、腰痛病、膝关节痛等;

  妇产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痛、失眠症等;

  儿科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消化不良、过敏性鼻炎等。

  三、中医如何“冬治”?

  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辨证论治,开具温阳散寒、扶正固本等功效的方剂;

  穴位贴敷。将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等作用的中药制成膏剂或散剂,贴敷在特定穴位上,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吸收,达到治疗目的,如三九贴;

  艾灸。通过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穴位,以温通经络、散寒除湿、回阳救逆等,常选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位;

  中药足浴。足部是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的起止点,中药足浴可通过足部穴位吸收药物,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

  除这些治法外,还有推拿、拔火罐、耳针、膏方等等。

  四、中医冬病冬治有哪些原则?

  5个关键词:

  食宜温。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猪腰等,有助体内阳气的升发。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黑色食物多能入肾,是冬季养肾首选;

  睡宜早。为了顺应冬藏,人们在起居上应注意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动宜慢。冬藏时节,锻炼要有节制,微微出汗就好,可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如慢跑、散步等;

  头宜暖。头部、胸背部、足部是需要重点保暖的部位。避免湿发出门,胸背部可多加件衣服,选择保暖的鞋子,并常用热水泡脚;

  心宜平。注意积极调整心态,节制喜怒,多听音乐,参加娱乐活动。还要多晒太阳,接受“光合作用”,静心等待寒冷过后的春色。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国际旅游岛商报©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

国际旅游岛商报健康/科普 A06中医冬病冬治原则 杨显冬2025-03-20 2 2025年03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