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岛事/重点 2025年09月30日

皮肤癌的前世今生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皮肤科 杨颜龙

  在“谈癌色变”的今天,不少皮肤科患者也加入了“恐癌大军”,部分人甚至因过度担忧而出现焦虑、失眠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事实上,皮肤癌虽然属于恶性肿瘤,但其种类繁多,发展速度、恶性程度和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更重要的是,大多数皮肤癌在早期发现时治愈率较高,甚至有些类型的皮肤癌几乎不会转移。因此,了解皮肤癌的基本知识,学会识别早期信号,采取科学预防措施,是远离皮肤癌威胁的关键。

  本文将系统介绍皮肤癌的常见类型、癌前病变的特征,以及日常预防与管理方法,旨在帮助大家建立正确的认知,减少不必要的恐慌,提升健康管理水平。

  一、皮肤癌常见种类

  1. 黑色素瘤(Melanoma)

  黑色素瘤虽然只占皮肤癌的约1%,却是最危险的一种,因其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转移。然而,若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其五年生存率可超过95%。相反,若延误诊治,进入晚期,治疗难度将大大增加。

  黑色素瘤可发生于任何皮肤部位,包括指甲、足底、头皮等非暴露区域,也可能由原有的痣恶变而来。其典型症状可依据“ABCDE法则”进行初步判断:

  · A(Asymmetry,不对称性):皮损两侧形态不对称。

  · B(Border Irregularity,边缘不规则):边缘模糊、呈锯齿状或参差不齐。

  · C(Color Variation,颜色不均):颜色混杂,可出现棕、黑、红、白、蓝等多种颜色。

  · D(Diameter,直径):通常大于6毫米,但早期病变可能较小。

  · E(Evolving,演变):在数周或数月内体积、形状、颜色或表面特征发生显著变化。

  除了皮肤表现,黑色素瘤还可能发生于黏膜部位,如口腔、生殖器等,这些部位的病变更隐蔽,需格外警惕。

  2.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BCC)

  基底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皮肤癌类型,约占所有皮肤癌的80%。其生长缓慢,极少转移,因此死亡率较低,但若不处理,可造成局部组织严重破坏,影响外观和功能。

  BCC好发于长期暴露于紫外线的部位,如面部、颈部、手臂等。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类型包括:

  · 结节型:珍珠样或蜡样隆起的半透明结节,表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

  · 表浅型:红色鳞屑性斑片,边缘稍隆起,易误诊为湿疹。

  · 硬化型:类似瘢痕的淡黄色斑块,边界不清,侵袭性较强。

  · 溃疡型:中央溃烂、结痂,反复出血,又称“侵蚀性溃疡”。

  尽管BCC进展缓慢,但仍建议尽早治疗,避免侵犯深层组织。

  3. 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鳞状细胞癌是第二常见的皮肤癌,具有较强侵袭性,尤其在高龄或免疫抑制患者中,转移风险较高。SCC多由长期紫外线损伤引起,也可起源于癌前病变如日光性角化病,或发生于慢性伤口、瘢痕、放射性皮炎基础上。

  其典型表现为红色硬结、鳞状斑块或溃疡,表面粗糙,易出血。好发于阳光暴露区域如耳廓、面部、手背,也可出现在口腔、生殖器等黏膜部位。

  SCC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一旦发生转移,治疗将变得复杂,预后也较差。

  4. 其他罕见类型

  除了上述三种常见皮肤癌,还有一些较为罕见但不容忽视的类型:

  · Merkel细胞癌:罕见但高度恶性,多见于老年人或免疫抑制人群,表现为快速增长的红色或紫色结节。

  · 皮肤淋巴瘤:如蕈样肉芽肿,起源于淋巴细胞,初期可表现为湿疹样斑片,后期形成肿瘤。

  · 卡波西肉瘤:与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感染相关,常见于艾滋病患者或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者,表现为紫色斑块或结节。

  · 皮肤附件癌:起源于汗腺、皮脂腺或毛囊的恶性肿瘤,形态多样,易被误诊为良性肿瘤。

  二、皮肤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是指某些皮肤异常状态或病变,本身不是癌症,但具有潜在恶变风险。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些病变,可有效预防皮肤癌的发生。

  1. 日光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 AK)

  AK是最常见的癌前病变,与长期紫外线暴露密切相关,多见于中老年人、浅肤人群及户外工作者。皮损表现为粗糙、干燥的红斑或褐色斑块,表面有鳞屑,触之如砂纸。好发于面、耳、手背等曝光部位。

  约5%-10%的AK可发展为鳞状细胞癌,因此建议积极治疗,常用方法包括冷冻、光动力疗法、局部外用5-氟尿嘧啶或咪喹莫特等。

  2. Bowen病(Bowen’s Disease)

  Bowen病是一种原位鳞状细胞癌,即癌细胞仅限于表皮内,尚未突破基底膜。但其发展为侵袭性鳞癌的风险较高。临床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色斑块,表面有鳞屑或结痂,易被误诊为湿疹或银屑病。

  该病多见于躯干、四肢,也可发生在外阴、口腔等黏膜部位。风险因素包括紫外线暴露、HPV感染、砷剂接触等。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也可采用冷冻、激光或局部化疗。

  3. 黏膜白斑(Leukoplakia)

  黏膜白斑是口腔或外阴黏膜的白色增厚斑块,无法刮除,可能为癌前病变,尤其当伴有溃疡、疼痛或硬结时,需警惕恶变。吸烟、饮酒、HPV感染、慢性摩擦(如不合适义齿)是常见诱因。

  处理上首先应去除刺激因素,并进行活检明确诊断。必要时行手术切除或激光治疗。

  4. 色素性干皮病(Xeroderma Pigmentosum, XP)

  XP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患者因DNA修复机制缺陷,对紫外线极度敏感。在婴幼儿期即可出现严重晒伤反应,随后出现雀斑样色素沉着、皮肤萎缩、角化过度,并易继发多种皮肤癌,如BCC、SCC和黑色素瘤。

  患者必须严格防晒,包括穿戴防护服、使用高倍数防晒霜、避免日间外出。定期皮肤科监测至关重要。

  5. 非典型痣(Atypical Nevus)

  非典型痣又称发育不良痣,其形态不规则、颜色不均、边界模糊,直径常大于5毫米,符合ABCDE法则中的多项特征。此类痣恶变为黑色素瘤的风险较高,尤其当患者有黑色素瘤家族史或痣的数量较多时(家族性非典型多痣综合征)。

  建议定期皮肤镜检查,可疑病变手术切除并病理检查。

  6. 其他癌前病变

  · 皮角(Cutaneous Horn):角质过度堆积形成的角状物,基部可能是AK、Bowen病或SCC。

  · 慢性溃疡或瘢痕:如烧伤瘢痕、放射性皮炎、长期不愈合的伤口,可继发癌变。

  · 砷角化症:因长期接触砷剂所致的手掌、足底角化性斑块,可发展为SCC。

  三、预防与管理策略

  1. 加强防晒,减少紫外线伤害

  紫外线是大多数皮肤癌的主要诱因。日常生活中应做到:

  · 避免在日照强烈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长时间户外活动。

  · 穿戴防晒衣、宽边帽、太阳镜,使用物理遮挡。

  · 涂抹广谱防晒霜(SPF≥30,PA+++以上),每2-3小时补涂一次。

  2. 定期自我检查与专业筛查

  建议每月进行一次皮肤自检,注意新出现的斑块、肿物,或原有痣的颜色、大小、形状变化。尤其关注足底、指甲、头皮等易被忽略部位。

  高风险人群(如有皮肤癌家族史、多次晒伤史、免疫抑制者、存在癌前病变者)应每6-12个月接受一次专业皮肤科检查,必要时做皮肤镜或活检。

  3. 及时处理可疑病变

  一旦发现以下情况,应尽早就医:

  · 新出现的、快速增大的斑块或肿物。

  · 长期不愈合的溃疡。

  · 原有痣发生颜色、形状、质地改变。

  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可显著降低皮肤癌对健康的影响。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国际旅游岛商报©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

国际旅游岛商报岛事/重点 A05皮肤癌的前世今生 杨颜龙2025-09-30 2 2025年09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