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口腔医院总院正畸科 黄秀珍
孩子出现“地包天”或“龅牙”时,家长常以为等换牙后再治疗即可。实际上,这类牙颌畸形不会自行消失,反而可能随成长加重,影响面型、咀嚼和心理健康。及早识别、及时干预,才能把握最佳矫治时机,帮助孩子健康发育。
无论是地包天还是龅牙,都可能带来多方面危害。首先是外观影响,前突或下颌过长会导致面型异常,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其次是功能损害,畸形咬合会降低咀嚼效率,长期可能增加胃肠负担。发音障碍也较常见,如“s”“z”等音发不清晰。若不及早干预,这些问题会在生长发育中进一步加重,最终可能需要复杂的正畸甚至外科手术才能改善。
1. 为什么不能等换牙后再矫正
1.1牙颌畸形的发展趋势
地包天和龅牙在儿童早期虽可能仅表现为轻微不对称或前突,但随着年龄增长,问题会逐渐加重。乳牙期到替牙期的发育速度较快,骨性基础异常会进一步放大。例如轻度地包天若不干预,可能演变成明显的下颌前突;轻度龅牙则会伴随恒牙萌出变得更加突出。孩子在发育高峰期,颌骨可塑性最强,也是干预最有效的时期。如果拖延,等恒牙完全萌出后,畸形往往已经定型,矫治周期延长,难度和费用也显著增加。
1.2早期干预的医学依据
医学研究显示,儿童颌骨尚处于生长阶段时,利用矫治器可以有效引导骨骼生长。针对地包天,可通过功能性矫治器促使上颌骨前移,抑制下颌过度发育;针对龅牙,则可通过扩弓器或矫治器改善牙弓形态,控制牙齿前突。早期干预不仅缩短后续治疗周期,还能降低拔牙或手术的风险。纠正不良口腔习惯(如咬唇、吐舌)也更容易取得成效。医生常强调“乳牙期干预,事半功倍”,这是因为此阶段颌骨尚未固化,矫治顺应性更高。
1.3等恒牙萌出再治的弊端
若家长抱着“等恒牙换完再治”的观念,往往会错过关键时期。此时孩子颌骨已接近定型,矫正只能通过强力牙齿移动甚至手术来实现,不仅耗时长,还增加痛苦。比如严重的地包天若到青春期后期再治疗,往往需要正颌外科手术,而这类手术风险和心理负担都较大。龅牙在恒牙期严重时,可能必须通过拔牙矫正,影响牙列完整性。相比之下,早期轻度干预就能避免发展为复杂病例。由此可见,等待往往意味着失去更简单、更有效的矫治机会。
2. 家长如何尽早发现与干预
2.1日常观察的关键信号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留意孩子的牙齿与面型。若发现孩子咬合时下牙包住上牙,或上前牙明显突出,均应警惕。经常张口呼吸、闭嘴困难、发音含糊,也可能是牙颌畸形的表现。观察孩子微笑或拍照时的侧面轮廓,若下颌过长或上牙外凸明显,应尽早就诊。3岁左右是早期筛查的重要节点,因为此时乳牙基本萌出完成,畸形已经可见端倪。通过早期观察,家长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避免“等换牙”的被动局面。
2.2专业筛查与定期复查
除了日常观察,家长还应带孩子定期接受口腔检查。儿童牙科或正畸专科医生可通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评估,判断是否存在早期畸形。常用的方法包括头影测量、模型分析等。医生会根据孩子年龄与颌骨发育阶段,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即便初次检查未发现严重畸形,也建议每半年或一年复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新的发育偏差。很多隐匿性问题在外观上不明显,但通过专业检查可以及早揭示,从而争取在最佳时机采取措施。
2.3干预方式与家庭配合
早期干预不仅依赖医生,还需要家长和孩子的积极配合。治疗方式包括佩戴矫治器、使用功能性牙合垫、扩弓器等。医生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方案,部分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效。家长应监督孩子正确佩戴,避免因依从性差而降低疗效。应帮助孩子改正不良口腔习惯,如吮指、咬唇、舔牙等。均衡饮食、适度咀嚼硬质食物有助于颌骨正常发育。家庭教育和心理支持同样重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才能获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