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师光致远 匠心传承 2025年09月10日

丹心育桃李 润物细无声

  ▉商报全媒体/椰网/

  海拔新闻记者

  许文玉 文/图

  岁月如歌,师恩长存。从青春活力的宝藏男幼师,到坚守讲台直至荣退的老教师;从用代码点亮童心的科技教师,到用观礼阅兵故事厚植家国情怀的模范榜样……不同的讲台,同样的匠心。金秋九月,本报以文字为媒,推出教师节特辑,将于今明两天陆续呈现,致敬所有以热爱浇灌未来的教育燃灯者!

  宝藏“90后”男幼师

  铁汉带娃也柔情

  “暖刚”相济“孩子王”

  在幼儿园这个常被视作“女性主场”的教育天地里,男教师的存在往往格外引人注目。海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小班班主任彭泽军,正是这样一位以耐心、智慧和独特的男性教育方式,逐渐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与家长信任的“孩子王”。教师节之际,国际旅游岛商报记者走近这位年轻的男幼师,倾听他温暖而坚定的教育心声。

  ●从忐忑到从容

  “对我来说,教师节最特别的意义,是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老师节日快乐’,是收到他们亲手画的、也许歪歪扭扭却充满真诚的画。”彭泽军说,这些看似简单的表达,却是对他工作最大的认可,也坚定了他对幼教事业的热爱。

  回顾刚入职时的情景,他坦言也曾“手忙脚乱”:“第一次带班,二十分钟下来满头大汗;第一次处理孩子哭闹,哄了十分钟不见效,最后靠变魔术才让孩子破涕为笑;第一次开家长会,发言稿背得再熟也抑制不住紧张。”如今的他,已从当初的青涩逐渐走向沉稳与从容。“现在带班能关注到每个孩子的状态,孩子哭闹时会轻轻拍拍他们的后背,开家长会也能自然与家长聊孩子的点滴成长。”他笑着说。

  谈及选择这一行业的缘由,彭泽军表示,最重要的是“喜欢孩子的纯粹”——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真诚而动人。再加上幼教前辈们的言传身教,让他最终走进了这个充满童声笑语的世界。“小时候的理想是当老师,但没想过会成为幼儿园老师。现在看到孩子们因为我的陪伴而开心大笑,就觉得守护这份快乐,特别有意义。”

  ●“暖刚”相济

  作为园内为数不多的男教师,彭泽军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教育风格。他认为,男老师在某些方面可以弥补女教师的不足,尤其是在鼓励孩子“大胆尝试”上。“我常带他们安全地爬高、跳梯子,挑战一些平时不敢玩的游戏。”他说。

  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时,他也有自己的一套:不急于安抚,而是引导双方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沟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每一次小冲突中学习成长。

  如何在“细致耐心”与“阳刚担当”之间取得平衡?彭泽军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小事上细,大事上刚”。孩子吃饭洒了、衣服穿不好,他会耐心示范、不催不斥;但遇到欺负别人、破坏玩具等原则问题,他会严肃指出错误,让孩子明白底线与规则。他将这种既有温度又不失坚定的教育风格,概括为——“暖刚”。

  交流中,彭泽军告诉记者有一个瞬间让他觉得“选择这份工作真的太值了”:“一次大班孩子毕业,一个平时很内向的小朋友在台上对我说:‘小彭老师,谢谢你陪我玩,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勇敢。’那一刻我眼睛都红了,觉得自己不仅在陪他们玩,还在他们心里种下了‘勇敢’的种子。”

  面对未来,彭泽军希望社会能逐步减少“男老师不适合带小孩”的偏见,让更多人看到男教师在幼教领域的独特价值。他也期待能建立更完善的培训体系,帮助男教师更快适应岗位,并建议多开展男幼师之间的交流活动,共同提升专业能力。

  对于那些犹豫是否要踏入这个行业的男性,他鼓励道:“别担心‘不合适’,幼教需要多元的声音与力量。这里没有复杂的人际,有的只是孩子纯粹的爱。虽然辛苦,但当你见证孩子因你而成长时,那种满足,别无替代。”

  采访结束之际,彭泽军正带领孩子们走向户外。阳光洒落,勾勒出老师与孩子们互动的身影温暖而明亮。在这个呼唤教育多元化的时代,彭泽军与越来越多男幼师正用实际行动传递同一种信念:教育,从无关性别,只关乎爱与责任。

  有温度的“燃灯者”

  三十七载春秋过

  丹心未改照杏坛

  在美苑小学一间洒满阳光的会议室里,三年级英语教师吴淑晶迎来了她职业生涯中最后一个教师节。今年,这位多次荣获校级优秀教师称号、曾获2003年海口市首届小学生英语才艺展示评比“优秀指导教师奖”的教育工作者,即将告别站立了三十七年的讲台。

  ●特别节日,别样情怀

  “今年教师节,对我而言确实意义非凡。”吴淑晶微笑着说,“往年的教师节,是工作中一个温暖的加油站,而今年,它更像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句号,为我三十七年的教育生涯画上了圆满的笔划。”

  谈及此刻的心情,吴老师形容是“甜蜜与感动交织,欣慰与不舍并存”,更有一份即将开启新生活的宁静与期待。“这是我作为在职教师的最后一个教师节,但我想,对教育的热爱,永远不会‘退休’。”

  当被问及三十七年教学生涯中最自豪的时刻时,吴老师的回答出人意料:“最幸福的时刻,并非拿了什么奖,而是那些关于‘成长’的瞬间。”

  她讲述了一个故事:多年前,她教过一个内向自卑的孩子,成绩普通,很不起眼。“我在他的一篇作文后面写了很多肯定的话。多年后,我收到他一封长信。”信中,那个学生告诉她,那些鼓励的话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灰暗的时光,让他相信自己也有价值。如今,他已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教师的价值不在于一时分数的得失,而在于我们在孩子心中播下种子,并在多年后看到它破土而出。”吴老师说,“这种延迟的满足感,是教师职业最独特的幸福。”

  面对教育环境的变迁,吴淑晶认为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理解和走近一代代不同的学生”。“从‘80后’、‘90后’到现在的‘00后’,甚至‘1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思维方式变化太快了。”吴老师说,“我们那个年代‘老师的话就是权威’的模式早已行不通。”

  她的应对之道是“学习”和“改变”:主动了解学生喜欢的动漫、游戏、网络用语,从“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和“陪伴者”。“这个过程需要不断打破固有观念,但一旦走进他们的世界,你会发现每一代孩子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要做有温度的“燃灯者”

  谈及好老师最重要的品质,吴老师毫不犹豫地说:“爱与尊重。这是永恒的基石。”她解释道,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对学生无私的关爱;尊重是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差异和成长规律。“专业知识和方法固然重要,但若没有爱和尊重作为灵魂,一切都只是没有温度的技术。”

  作为前辈,吴老师最想传递给年轻教师的心得是:“做一名有温度的‘燃灯者’,而不是冰冷的‘教书匠’。"

  她提出四点建议:保持好奇心和学习力,与学生共同成长;不怕犯错,教育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反思都是进步;学会倾听,有时孩子只需要一个耐心的听众;照顾好自己,只有内心充盈的老师才能传递正能量。“教育是场马拉松,不是短跑。”吴老师叮嘱道。

  对于今年即将离开熟悉的校园,吴老师告诉记者:“最不舍的是那种‘被需要’的感觉和充满活力的‘气场’。”她不舍清晨的读书声,不舍课后的欢声笑语,不舍孩子们围着她问问题、聊心事的那份信任,也不舍同事们切磋研讨的氛围。“校园是一个永远年轻、永远充满希望的地方,最割舍不下的就是这份蓬勃的生机。”吴老师说道。

  对于退休后的规划,吴老师说,她计划陪伴家人、读书旅行、养花、练字,但仍愿以不同方式关注教育。“教育已融进我的血脉。只要学校需要,我随时愿意回来。”

  三十七载春秋,一根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这位老教师用整个职业生涯诠释了“教师”二字的重量,也用爱和智慧点亮了无数孩子的人生。

  厚植家国情怀的模范

  受邀观礼九三阅兵

  播撒爱国主义“种子”

  在庆祝教师节前的美好时刻,让我们一同走近这样一位老师——她从阅兵现场的荣光中走来,将国家的强盛与历史的回响化作课堂上的爱国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深深扎根、静静生长。她,就是海南临高县和舍中心学校的王玲老师,一位用亲身经历点燃学子爱国情的“播火者”。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来自海南省临高县和舍中心学校的2024年全国模范教师王玲,作为海南优秀教师代表受邀观礼,在现场亲身感受了这场承载历史记忆与民族力量的盛典。这是临高教师首次获此殊荣,更是临高教育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四有”好老师的生动体现。

  9月5日,回忆起观礼时的场景,王玲的激动之情依旧溢于言表。军旗猎猎,方阵浩荡,看着精神抖擞的战士踏着铿锵正步走来,装载先进装备武器的战车缓缓驶过,她不禁红了眼眶。在观礼现场,王玲频频举起手机,迫不及待地记录下每一个意义非凡的瞬间——无论是整齐划一的徒步方队、首次亮相的无人炮坦克与高超声速反舰导弹,还是皱纹满面却洋溢着胜利豪情的6位抗战老战士,都成为她心中珍贵的记忆。

  “这不仅是一次观礼,还是一次对历史的重温和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这段经历我将永生难忘。”作为扎根临高教育一线的教师,王玲的思绪始终围绕着学生。她早已做好计划,“回去后,我打算组织一场主题班会课,把这段经历分享给学生们。”通过播放观礼时拍摄的视频、照片,结合亲身经历现身说法,王玲想让临高的学生们深刻了解这段历史。

  “要让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王玲说,“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把爱国主义教育元素融入教育教学中,以多种方式将家国情怀厚植临高学子心田。”王玲表示,课堂上,她会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在讲解充满爱国情怀的课文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情感,感受古人的爱国精神;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当国旗升起、国歌奏响时,她会引导学生整理衣装、肃立行注目礼,用整齐嘹亮的歌声传递情感,并提醒学生:“国歌里的每一句‘前进’,都是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呐喊,也是今天的我们该有的姿态。”让歌声成为与历史的隔空对话;在组织各类比赛活动时,她会教育学生像当年的抗战先辈、阅兵场上的战士们一样,具备“不服输、不放弃”的奋斗精神,用赛场上的拼搏践行“强国有我”的誓言。

  “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这句话在王玲心中已不再是激荡人心的誓言,更成为她在临高教书育人路上的灯塔。“观礼台上那一面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老战士胸前熠熠生辉的勋章,战士们踏响大地的铿锵足音,早已刻进我的心底。”王玲说,“我坚信,当一颗颗年轻的心装满对家国的热爱,当一代代少年扛起时代的责任,先辈们用热血守护的山河,定会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也必将因这股青春力量而一往无前。”

  未来,王玲将带着观礼时的热血与感动,在三尺讲台上播撒爱国种子,传递历史温度,引导孩子们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从国家强盛中坚定信仰。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国际旅游岛商报©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

国际旅游岛商报师光致远 匠心传承 A04丹心育桃李 润物细无声 许文玉2025-09-10 2 2025年09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