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龚海燕
在繁忙的生活节奏中,我们的心脏时刻肩负着泵血的重任,为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提供源源不断的氧气和养分。然而,当心脏因种种原因而逐渐失去这种泵血能力时,一种被称为“心力衰竭”的疾病便悄然无声地侵袭而来。它不像其他疾病那样突然爆发,却像慢性毒药一般,逐渐侵蚀着我们的健康。那么,哪些人群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它有哪些预警信号?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一、心力衰竭的预警信号
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常被称为泵衰竭,它是由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的,使得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受损,从而无法满足身体代谢需求的一种综合征。
在心力衰竭初期,患者可能仅感到轻微的疲劳和乏力。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呼吸困难,尤其是在体力活动后或夜间平卧时更为明显。如果体循环出现瘀血,那么患者就会出现下肢、脚踝及腹部的水肿。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亦不容忽视,它们可能是右心衰竭引起的肝瘀血和胃肠道水肿的结果。心律失常,如心悸、心跳不规则,也是心力衰竭的警示信号,表明心脏电生理活动出现紊乱。
二、心力衰竭的好发人群
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血压升高,心脏需额外努力泵血,久之导致心肌肥厚和心脏扩大,进而增加心力衰竭的风险;糖尿病患者因血糖代谢异常可引起心肌微血管病变和心肌细胞损伤,也是心力衰竭的易感人群;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如心肌梗死后的患者,由于心肌缺血坏死,心脏泵血功能受损,极易发展为心力衰竭。
三、怎么治疗心力衰竭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基础,包括利尿剂以减少体内多余液体,减轻水肿和呼吸困难;ACE抑制剂或ARB类药物以扩张血管,降低心脏负荷;β受体阻滞剂以减缓心率、减少心肌耗氧;以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以防止心肌纤维化和心律失常。
(二)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同样重要,如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纠正心脏电活动异常,提高泵血效率;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用于预防猝死,对于部分严重病例,可能需考虑心脏移植或机械循环支持装置。
总之,心力衰竭作为一种复杂且渐进的心脏疾病,其防治与管理需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心力衰竭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其预警信号、好发人群以及治疗策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