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许文玉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琼崖抗战的烽火岁月中,无数英雄儿女用热血铸就了不朽丰碑——从符荣鼎指挥的潭口阻击战打响琼崖抗日第一枪,到张开泰在黑眉岭七天七夜鏖战毙敌司令;从林伯熙变卖家产组建武装、智取敌据点,到陈青山洛基伏击战重创日军……他们以孤岛不孤的坚定信念,在6年浴血奋战中谱写了琼崖抗战的壮丽史诗,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段用生命和热血书写的抗战精神,至今仍在南海之滨熠熠生辉。
符荣鼎
潭口阻击战的亲历者
符荣鼎(1904—2001),海南文昌人,1926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琼崖独立队副中队长,独立总队副大队长、大队政训员、支队长兼政委,中共琼崖区委委员、秘书长,琼崖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在波澜壮阔的琼崖抗战史上,他亲历并指挥了阻击日军东进的关键一战——潭口阻击战,打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琼崖抗日武装对日作战的第一枪。
1939年2月10日凌晨,日军从琼山县天尾港大规模登陆,进犯海口、府城。警报传来,琼崖抗日独立队队长冯白驹立即命令第一中队急赴潭口渡口阻击日军,掩护群众转移。副中队长符荣鼎临危受命,负责联络友军协同作战。
作为一名曾潜伏于国民党军事机关从事秘密工作的归侨党员,符荣鼎虽多方尝试,却未能联络到任何一支国民党部队参战。最终,唯有独立队第一中队80多人赶到潭口渡口东岸,毅然承担起阻击重任。
潭口是日军东进必经的渡口,位置关键。一中队刚抵达就遭日军飞机轮番轰炸扫射,村庄已成焦土,树木摧折、房倒屋塌。战士们利用地形隐蔽埋伏,顽强还击。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中,班长李文启被炸断左腿,因伤势过重、医疗匮乏,成为独立队首位抗日牺牲烈士。战士们悲愤交加,誓死阻击,以排枪对空射击敌机,以移动战术迷惑轰炸,硬生生拖住日军渡江行动整整一天。
直至黄昏,中队接到撤退命令。沿途百姓见到独立队抬着烈士遗体仍坚持作战,深受感动,纷纷赞道:“共产党的抗日独立队,人少枪劣还顶上去打日本,真了不起!我回去和家人说,去参加独立队打日本鬼子。”潭口一战虽未能完全阻敌于江岸,但其政治影响极为深远。独立队以弱抗强、英勇赴敌的事迹迅速传遍全岛,极大激发了民众抗日热情。潭口阻击战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300多人枪的独立队迅猛扩编成为有1000多人枪的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点燃了琼崖敌后抗战的熊熊烈火。
张开泰
铁骨铮铮 屡建奇功
在琼崖抗战史上,张开泰是一位铮铮铁骨的英雄。他是海南崖县(今三亚市)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屡建奇功。
1941年,张开泰受命率领新整编的第三支队向东转移,会合兄弟部队,进一步开展抗日游击战,开辟和保卫琼(山)文(昌)抗日根据地。原计划取道琼西北,但因日军严密封锁,侦察受挫,不得不改变路线。他找来第二大队长潘江汉与各中队长共同商量,并征求了中共昌感县委书记陈克文的意见后,决定率部先入昌感县区域,再穿过乐东,南下崖县,然后东进。
同年8月,第三支队300多人在白沙县七坊乡誓师出发,开启了一场被称为“小长征”的战略转移。部队昼伏夜出,穿山林、越河流,最终抵达乐东县黑眉岭整训。
正是在黑眉岭,张开泰指挥了载入史册的伏击战。他派出中队多次设伏,最终成功击毁日军运油车,此一战也让第三支队的行踪暴露了。日军为战胜调集一个营兵力赶来增援,驻扎三亚的日军第十六警备区司令太田实也赶到山上指挥,出发前,他夸下海口说:“七天之内不剿灭第三支队,我决不下山。”气焰嚣张。
在黑眉岭的激战中,张开泰沉着指挥,利用复杂地形层层阻击。尽管支队一度被打散、失去联络,但战士们顽强作战,不仅击毙日军司令太田实,更毙伤日伪军百余人。
日军在黑眉岭被第三支队重挫后纠集了崖县、感恩、昌化、乐东四县的日伪军2000多人,采取“篦头发”的战术,对黑眉岭进行层层包围、搜索。张开泰将部队化整为零,以游击战术周旋其间,又歼敌110多人,最终逼其撤退。
黑眉岭一役,使张开泰名声大振。日军败退后,他带领剩余部队继续东进,历经半年、转战2000多华里,于1942年初抵达万宁六连岭根据地。张开泰率第三支队的“小长征”,在政治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三支队像一股铁流,冲破日军的层层封锁堵截,多次与日军交战,杀出一条血路,粉碎敌人妄图围歼抗日武装的阴谋。特别是黑眉岭一战,击毙日军警备司令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东南亚各国,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张开泰以坚定的意志和卓越的指挥,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琼崖铁骨战将。
林伯熙
卖田购械 全心投入抗日
林伯熙,海南文昌人,1932年考入中山大学外文系。青年时期的林伯熙便心怀家国。大学毕业后,他资助重兴书报社,后入南京步兵军校学习军事,1936年6月,林伯熙从南京步兵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某部当连长,此时正值中国红军长征之际,林伯熙所在部队尾随追赶北上抗日的红军,沿途看到红军留下的许多宣传抗日标语和传单,林伯熙自此知道红军北上是为了抗击日军。而抗日正是林伯熙到南京军校学习军事的初衷,为了能够真正投身于抗日,林伯熙决定辞军返回家乡。
1938年春,经中共琼东县委的安排,林伯熙只身一人奔赴延安。在延安学习期间,林伯熙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不再局限于用思想武装革命,而是要用武器来抗击日军。同年秋,他从延安返回重兴,变卖了家中近百亩田地,买来70多支德国造步枪和驳壳枪,在琼崖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形势下,林伯熙通过文昌县国民党当局,建立了文昌县经济中队进行武装抗日,这也成为了琼崖抗日的重要力量。
林伯熙军事才能卓越,指挥过多场经典战斗。1941年初,他率19名队员夜袭潭门镇日军据点,毙俘敌军40余人,缴获机枪1挺、长短枪十余支,首战告捷。同年4月,他巧妙运用“围点打援”战术,在翁田战斗中三处设伏,歼敌50余名。此时,传来日军蹂躏重兴镇的消息:日军占领重兴后,烧杀抢掠,到处抓民工,修建炮楼据点,强逼村民到墟上居住。为“震慑”抗日志士,日军还将林伯熙家乡柏茂村烧得一干二净,连残余的砖瓦木料都被拆除,用于修建重兴炮楼。
林伯熙对日军残害乡亲的暴行实在忍无可忍,他率一大队返回重兴一带,在铁钻岭的“三牛坡坪”处打伏击,烧毁日军军车一辆,击毙10多名日军,狠狠打击了残杀重兴人民的日伪军,极大鼓舞当地青年参军抗敌。
他作战灵活,善于临机应变。在1941年7月美德村伏击战中,原定佯攻计划因敌军提前出击面临失效,林伯熙当机立断转设埋伏,全战共歼灭敌人30余人。同年8月,他乔装挑夫,智取乐会县桥园据点,把枪藏在柴火里并化装成挑夫,夹杂在群众中混入据点,在敌人毫无防备之时,当场击毙10多名敌人,俘虏8名。
林伯熙不仅英勇善战,更屡次变卖家产支持抗战。至1941年下半年,他已将名下田产全部售出,资金悉数捐予部队,真正做到舍家为国。1942年初,经冯白驹等人介绍,他在火线上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升任第三支队支队长。同年,林伯熙率三支队在金鸡岭伏击日军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为抗日战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2014年9月,林伯熙被民政部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他以青春与生命践行报国誓言,成为琼崖抗战史上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陈青山
指挥洛基伏击战重创日军
陈青山(原名陈荣火),福建惠安人,1936年在马来亚加入共产党,1941年回国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参加琼崖抗日独立总队。
1943年秋,刚就任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四支队政委的陈青山,亲临前线指挥了著名的洛基战斗。战斗前,他认真听取大队长潘江汉提出的伏击设想,并谦逊而果断地表示:“我看这个计划可行。可以再研究一下,把计划订得更具体、更稳妥些。你们有经验,情况也熟悉,两个大队具体的战斗行动,还是由你指挥吧!”随后,他与猛进大队大队长吴济华共同完善作战方案,选定三家村附近“S”形公路段为伏击区。该地丘陵起伏、灌木丛生,利于隐蔽夹击。
为确保胜利,陈青山坚持实地勘察,最终部署:猛进大队埋伏南路高地,负责火力配合和阻援;一大队主攻,潜伏龙日岭山腰,机枪组控制斜坡。当晚,部队割断了设伏地段以北的两华里多长的电话线,并推倒了这段公路的电线杆,诱敌出动,并于下半夜进入埋伏位置。
战士们冒着酷暑潜伏至次日中午,未见敌军。有干部请示是否撤离,陈青山冷静征询潘江汉意见,潘分析认为日军骄横必会报复,此时撤退反而暴露。陈青山当即采纳,决定坚守。果然下午4时,两辆满载日军的军车驶入伏击圈。
日军谨慎试探,盲目扫射路边草木,又派6名士兵下车搜索。待军车缓慢通过便桥、进入有效射程,我军机枪骤然开火,全歼敌先锋士兵。日军试图加速突围,但一辆军车被击瘫于路中。尽管日军凭借精良武器拼死反击,我军仍以居高临下之势发起冲锋,经激烈战斗,于下午5时大获全胜。
这一仗,第四支队共消灭日军40多名,炸毁军车2辆,缴获手提机枪1挺,长、短枪30多支和一批弹药,第四支队也伤亡10多人。潘江汉大队长高兴地表示“学会了诱歼战法”,陈青山则肯定指战员英勇顽强、协作出色,指出部队战术和指挥水平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