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岛事/重点 2025年09月05日

喝水休息、手机充电、法律服务、托管孩子……

免费的海口“暖新驿站”,真暖心

  ■商报全媒体/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王辉 文图

  在刚刚启用的海口琼山区滨江街道北冲溪社区新就业群体暖“新”驿站内,快递小哥邱先生感激地说:“以前每天奔波在路上,累了没地方休息。现在,驿站就是我们休息放松的地方。在这里,能免费喝到热水、可以给手机充电、看书,还有各种贴心服务,真好!”真正实现“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饮水、累可歇脚”。

  据介绍,滨江街道办举全街道力量在北冲溪社区建设“暖新驿站”,属公益免费项目,旨在为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和户外工作者提供暖心服务,解决新就业群体充电难、喝水难、休憩难等问题。同时还提供阅读、法律和政策咨询等便民服务,同时整合党建、文化、法治等资源,形成“书香+法治”的治理模式。

  服务“三新”群体,筑起“温馨家园”

  滨江街道办北冲溪社区“暖新驿站”位于海南自贸港数智科创园区办公楼旁,内部设有舒适的休息区、阅读角以及各类便民设施。

  在8月8日暖新驿站启用现场,琼山区委宣传部向驿站书屋捐赠了涵盖自贸港政策、法律法规、文学经典、生活百科等领域的图书。当天同步开展的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亲子阅读等活动,吸引了周边居民及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积极参与。

  滨江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更好服务“三新”领域群体,街道在北冲溪“书香社区”的基础上,精心打造了这一综合性服务平台。“暖新驿站”整合了党建指导、政策咨询、法律援助、阅读休闲等多元功能,系统性破解民生痛点。驿站创新推出“法援智坊”项目,探索“智慧+法律”服务新模式;联合海口新华书店共建“司南阅读空间”,通过设置主题书角、举办惠民活动等方式,让优质文化资源惠及更多群众。驿站的启用,是滨江街道创新“党建+文化+社企”融合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通过整合党建资源、文化资源与企业力量,街道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有效破解了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为新群体构筑起遮风避雨、充电加油的“温馨家园”。

  下一步,滨江街道将持续完善“暖新驿站”服务功能,常态化开展党建指导、政策咨询等基础服务;深化与新华书店合作,推出“名师进社区”、假期书香活动等特色项目;推进“法援智坊”长效运行,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需求,创新“书香+法治”服务模式,切实提升民生服务质效。

  “一餐一饭”,构建起温暖网络

  “平时一早忙着接单,很少能坐下来吃顿热乎饭,今天这活动太贴心了,不仅有早餐垫肚子,还能歇口气聊聊天,心里特别暖。”9月2日,快递员李师傅举着在暖新驿站门口刚拿到的早餐,这份“暖心餐”的魔力,正在把身体的温饱需求与心理的情绪疏导紧紧连在一起——热乎的食物暖胃充饥,耐心的倾听则为情绪“松绑”。

  为推进新就业群体关爱服务工作走深走实,让奔波在城市各处的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感受“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从8月份起,琼山区探索创新“社工+志愿服务”模式,立足社区实际,结合新就业群体的需求,由海南省海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滨江街道北冲溪社区,在海南自贸港数智科创园暖“新”驿站启动“海新唠唠早餐摊”新就业群体暖心早餐关爱活动,以“唠句心里话,换份暖心餐”为理念,既送上热乎早餐,更搭建情绪倾诉的暖心港湾。

  9月2日早上,记者在暖新驿站现场看到社工团队精心筹备了包子、豆浆、饭团、炒粉、三明治、咖啡、矿泉水等丰富餐品。这些早餐不仅贴合新就业群体“快节奏、高流动”的工作特性,方便携带和补充能量,更成了“唠句心里话”的温馨由头。

  一份早餐暖胃,一份倾听暖心。这份关爱远不止于“一餐一饭”的物质补给,更构建起多重支持的温暖网络:身体上,解决“早餐难”的实际问题;心理上,提供情绪宣泄的出口与专业慰藉;社会层面,则让新就业群体真切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的归属感,拉近与城市的心理距离。

  快递小哥赵师傅告诉记者,跑快递的这几年,他一直奔波在路上。以前,天气热就在大树底下靠一会儿,天冷了就到附近银行网点歇脚,“心里不踏实,总觉得寄人篱下,担心影响别人工作。”现在好了,累了就进暖新驿站,“这是我们小哥自己的家。”他觉得舒心多了,每天中午12点、下午2点和6点都要到驿站给手机充电,而且驿站里面有空调和矿泉水,在这里可以休息和补水。特别是8月份暑假期间,暖新驿站为缓解新就业群体因工作繁忙而难以陪伴子女、孩子课外活动体验不足的现实问题,开展了“海‘新’萌娃——小小海星”科学成长小组活动,他两个小孩都来参加了活动。这样小孩子不仅学习到科普知识,也解决了小哥在外面送快递孩子在家没有人照顾的问题,暖新驿站帮忙托管孩子。

  驿站服务不止一点点,律师法律服务也进来了。9月2日,海南外经律师事务所的陈律师也到暖新驿站报到,他准备开始每月一次4个小时的坐班为驿站的服务对象提供法律服务,包括法律咨询、调解、普法宣传以及法律诉讼等。

  从“被服务”到“去服务”,温暖触手可及

  “暖新驿站”正悄然成为快递、外卖小哥们奔波路上的“歇脚地”、风雨中的“避风港”。但它所承载的,远不止于此。越来越多的小哥推门进来,喝口水、看本书、聊会天,甚至……主动拿起扫帚、修剪花木、整理物资。他们不再只是被服务的对象,更成了驿站的“主人”。一场场暖心的“双向奔赴”,正在这里悄然发生。

  午后,驿站管理员小李刚整理完书籍,一转身,发现快递员小陈正拿着扫帚,仔细地清扫着门口的落叶和灰尘。

  “陈哥,你怎么扫起地来了?快放下,我来就行!”小李赶忙上前。小陈摆摆手,脸上是朴实的笑容:“我天天在这休息、喝水,这儿就像我第二个家。看到家门口有点脏,顺手打扫一下,不是应该的吗?”

  简单一句话,道出的却是最真挚的情感。一把扫帚,扫去的不仅是尘埃,更是服务者与受服务者之间那道无形的“墙”。

  夏日的雨水丰沛,驿站的绿化带长得特别快。周末的清晨,快递小哥王师傅送完早高峰的单子后,将电瓶车停在驿站门口。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快步走进来休息,而是从自己的电瓶车后箱里拿出一把园林剪,径直走向驿站旁过于茂盛的草坪。

  工作人员正准备联系园林工人,却惊讶地发现王师傅已经熟练地修剪起来。他不仅修整了草坪,还为旁边的灌木做了造型,手法专业得让人惊讶。

  “我看这草有点长了,顺手修一修,驿站环境更美,大家心情也好不是?”王师傅一边熟练地修剪着枝叶,一边笑着说,“平时都是驿站服务我们,今天也让我为驿站做点小事。”

  驿站入口处设有一台免费矿泉水冰柜,是许多奔波劳碌的骑手们补水充电的重要站点。一天下午,快递配送员老刘进来取水时,发现冰柜里的矿泉水即将见底,而驿站工作人员正忙于接待一批前来参观的社区居民。

  老刘二话不说,默默走到仓库角落,利落地搬起一箱新的矿泉水,熟练地拆开包装,将一瓶瓶水整齐地码入冰柜,还将柜门外侧擦拭得干干净净。

  “刘大哥,太谢谢你了!我们刚才实在忙不过来……”工作人员事后连连道谢。

  “这有啥好谢的?”老刘擦了擦汗,“这水我们天天喝,我来摆正合适。你们忙别的更要紧的事去!”

  从“被服务”到“去服务”,从“受益者”到“建设者”,快递、外卖小哥们的角色转变,标志着“暖新驿站”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功能升华。它不再是单向服务的提供点,而成为了一个促进新就业群体与社区居民互动融合的开放式平台,一个传递城市温度、促进社区共治的生动缩影。

  细微之处见真章,平凡之中显深远。滨江街道以“暖新驿站”为支点,撬动起了新群体、企业、居民三方共生发展的基层治理新生态。这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滨江样板”,正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当城市真心善待为它奔跑的人时,这些人也必将回馈以最朴素的真心与热爱。

  海口市着力建设覆盖全域的新就业群体暖“新”服务网,通过“市级示范站+区级标准站+社区微驿站”三级服务体系,实现主城区服务网络全域覆盖。全市共建立184个暖“新”驿站,其中6个枢纽型示范站日均接待3600多人次;改建42个24小时智能管理的党群服务中心站,136个社区微驿站随时提供应急服务。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国际旅游岛商报©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

国际旅游岛商报岛事/重点 A05免费的海口“暖新驿站”,真暖心 王辉2025-09-05 2 2025年09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