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暑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走进儋州排浦镇

大学生田间地头“找病根”

国际旅游岛商报 2025年07月23日 黄桂风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黄桂风 摄影报道)盛夏时节,儋州市排浦镇春花村委会老师村的稻田里金浪翻滚。“这些同学手把手教我们防虫、测土,连水稻叶上的病斑都仔细记录,真是帮了大忙!”村民叶万棉望着自家稻田,笑得合不拢嘴。近日,2025年“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暑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如火如荼展开。7月17日,海南大学丹心书院联合儋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排浦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这支由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作物学等专业研究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挽起裤脚,脚下沾满泥土,用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当地农业生产“把脉问诊”“开方抓药”,成为田埂上一道亮眼的青春风景线。

  志愿服务队抵达村里后,便马不停蹄地前往百香果、橡胶、水稻等种植基地。白天,他们认真记录病虫害症状、采集土壤样本;晚上,则整理数据,与学校导师远程“会诊”。在完成白天的工作后,志愿服务队成员又马不停蹄地来到田埂上,为村民们开展现场讲解。

  “大叔,您看这水稻的茎秆被虫蛀了,养分输送受阻,上面的叶片就枯黄了。”在排浦镇春花村委会老师村的田埂上,志愿服务队队员田帅朋手持一株受害水稻,向围观的村民耐心讲解。

  针对农户反映的“地瓜叶长斑”“水稻倒伏”等老难题,志愿者们创新推出“问题诊疗卡”:一张A4纸上,左边贴病害叶片照片,右边标注防治方法。“以前专家讲理论我们听不懂,现在大学生直接带我们下地‘找病根’,连施肥量都算得明明白白!”春花村委会老师村村长王学强连连称赞。他说,在志愿服务队到来前,该村的水稻和地瓜种植基地长期面临技术瓶颈与严重虫害问题,致使农作物产量持续低迷。志愿服务队入驻后,通过系统性地传授科学防虫技术和现代化种植方法,有效解决了困扰村民已久的生产难题。

  据介绍,此次选择排浦镇作为试点,源于其独特的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排浦镇拥有水稻、地瓜、百香果、桉树、橡胶等五大特色种植基地,但长期面临病虫害防治难、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等瓶颈。

  此次活动是海南大学探索“校地长期协作”基层服务模式的缩影。通过技术下沉、产教融合、人才培育三大路径,为热带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提供科技支撑。

  据介绍,“万名大学生进千站”(儋州站)志愿服务团队的到来,有效解决了村里水稻、地瓜和橡胶种植中的病虫害难题,保障了主要农作物的稳产增收。通过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今年已累计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上千人次。随着病虫害问题的解决,预计地瓜等特色产业可实现增产增收,进一步促进村民收入增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据悉,2025年“万名大学生进千站”(儋州站)暑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为期2个月,接下去,将陆续走进那大镇、中和镇等地,让科技助农的“星星之火”燃遍儋州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