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产后贫血的中医调治方法

国际旅游岛商报 2025年04月25日 刘穗

  ■琼海市中医院  刘穗

  产后贫血是分娩后面临常见的健康问题,中医调治时注重整体辨证与个体化干预。中医认为,产后贫血多因分娩耗气伤血,导致气血两虚,孕前孕时气血不足者产后贫血更甚,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现代医学认为,贫血与铁元素缺乏密切相关,中医调治需结合科学证据,下面详细为大家介绍。

  一、中医调治产后贫血的科学方法

  1. 饮食调养

  药食同源:中医强调“药食同源”,通过合理的饮食可以有效补充气血。动物性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中的血红素铁吸收率显著高于植物性非血红素铁。建议每周摄入1~2次红肉(每次50~100g),避免过量。红枣、枸杞含植物性非血红素铁,需配合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以促进铁的吸收。茶、咖啡中的鞣酸会阻碍铁吸收,建议餐后1小时饮用。

  2. 中药调理

  辨治施证是关键。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是经典的补血方剂,适用于血虚为主、体质偏寒的产妇;若气虚明显,可加黄芪、党参;阴虚内热者需慎用熟地,可改用生地或配伍知母。产后多虚多瘀,需根据恶露情况、舌脉辨证用药。例如,恶露未净者不宜过早使用阿胶等滋腻药物,以免碍胃或加重瘀滞。

  3. 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常用的针刺穴位包括足三里、气海等,可能与促进胃肠吸收及内分泌调节有关,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在产后虚弱或感染状态下强行刺激。

  4. 艾灸疗法

  产后初期应慎用。产后2周内恶露未净时,应避免艾灸关元、气海等活血穴位,以防出血增多。恶露排净后,可艾灸足三里、脾俞以健脾生血,每次10~15分钟,以局部温热为度。

  5. 适度运动与充足休息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身体恢复。顺产产妇在产后24小时可开始轻柔活动(如床边慢走);剖宫产需待伤口愈合(约2周后)再逐步增加运动量。推荐如散步、产后瑜伽(避免腹部挤压动作),强度以微微出汗、不感疲劳为限。哺乳期妈妈保证每天至少7小时的睡眠,可分段休息,利用婴儿睡眠时间补充体力。

  二、注意事项及误区

  产后42天复查时需检测血常规,若贫血严重,应在中医调理基础上联合铁剂治疗。避免盲目服用“补血偏方”,如大量食用红糖(含铁量低且可能增加热量摄入)。

  综上所述,中医调治产后贫血需以辨证为核心,结合现代营养学,饮食调养、中药调理、辅以针灸进行个体化施治。建议产妇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综合干预,以安全、有效地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