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精神疾病”的早期干预,帮助人们避免未知的“坏结局”

国际旅游岛商报 2024年03月29日 符史鑫

  ■海南省安宁医院 符史鑫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精神疾病的早期干预对患者的预后有益,通过早期识别和干预心理,可以阻止患者生物学变化的进展,防止慢性症状的产生,尤其是对患者自知力及社会功能的恢复有很大帮助。对此,本篇文章主要就“精神疾病”早期干预的手段进行分享,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精神疾病”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1.发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2.患者常具有某种个性特征;

  3.症状没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做基础;

  4.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二、“精神疾病”如何进行早期识别?

  1.社会功能下降或丧失;

  2.否认有病,拒绝就医;

  3.不切实际,脱离实际;

  4.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三、如何就“精神疾病”进行早期干预?

  (一)“精神病”前驱期干预措施

  1.早期识别和介入,对于出现全面的情绪和行为变化的人,需要对症状存在的个体实施专家评定;

  2.识别及报告疾病前期的表现,对患者的父母、老师、门诊全科医生等进行涉及相关精神病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对这些变化的警惕性;

  3.对于高危病患者(包括药物依赖、有精神病家族史等)应当做到随访,尤其是发生鲜明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给予随访能够减少识别和治疗的延迟,及时做到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4.做好家属和社会方面工作,使患者能够得到医疗监护和心理支持,消除易引起复发的不利因素,巩固疗效;

  (二)“精神病”首次发作干预措施

  1.急性期评估,确认是否存在精神病,初次评定应当做出全面充分评价,并做好亚型诊断,给予合适的抗精神病药物;

  2.急性期处理,基于对病人情况的评估、特殊治疗的需要,提供治疗资源,包括家庭照看、全程性社区治疗等;

  3.急性期的治疗,按照患者需求仔细选择药物种类、剂量和给药时间、给药方法,并以恰当的时间间隔、较少的剂量进行调整;

  4.首次治疗力争完全缓解,减少复发残留症状;

  5.对已好转的患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治疗,使得患者正确处理和对待重返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心理社会因素;

  6.对出院病人做定期随访,建立长期随访机制,减少复发;

  7.心理教育,属于精神病早期干预过程基本和最关键的治疗步骤,最终目的是提高对疾病本身的认识,并矫正患者的态度行为,从而能够配合治疗。

  了解“精神疾病”早期共同特征,提高家属以及个体等的认知能力,从而能够在做好早期识别的同时,为其提供前驱期和首次发作期的干预治疗措施,及时对精神疾病进行心理和药物干预,加强“精神疾病”的早期干预,帮助人们避免未知的“坏结局”。